close

今年各縣市有教育局舉辦的音樂比賽,其中剛好輪到兩年一次的鋼琴比賽,有許多學生也如火如荼地準備當中。在這之前有人或許練習了許久,有人或許剛開始練習,無論是抱著「勢在必得」或是「開開眼界」的心態參賽,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拿到不錯的成績。

 

不過音樂比賽這檔事情,就像大家口中都會說到的,具有「藝術的主觀性」。在眾多參賽者當中,評審對於自己青睞的演奏方式或演奏者當然會多加注意,同時也容易拿到高分與好的名次。「那要怎麼樣才能得到評審青睞?」學生與家長們問道。

 

先繞過得到評審青睞這件事情,等等再回來討論。先問問自己:「你喜歡自己的彈奏嗎?你理解自己的演奏,並且能夠透過指尖向人說明你的詮釋和理解嗎?」

 

理解自己的演奏是架基於已經透徹了解曲子的意涵,包括作者、創作背景、調性、和聲、曲式。就像如果彈奏貝多芬的作品,但是不知道貝多芬對於forte(強)與piano(弱)的想法;彈奏莫札特的作品,卻不理解和聲的解決與古典樂派對於音色與曲式的美感,那要如何能夠穩定、言之有理、言之有物地將音樂演奏出來呢?

 

我們從幾個面向來探討令人印象深刻的「音樂演奏」:

  • 技巧

許多人在比賽時都會選擇演奏技巧稍難、表現力強的曲目,在一開始練習的時候就會遇到必須克服諸多技巧障礙的問題。這時候就會發現技巧不是一蹴可幾的,平時練習手指的獨立性足夠嗎?對於放鬆的掌握?觸鍵的快慢與手指的反應?這些都是平常需要累積的實力。

 

  • 音色

每一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的風格、也不只有一種風格,試想自己都會有諸多不同的心靈面向,何況是多思熟慮的音樂家們?所以在演奏一首曲子時,理解它是作曲家何時(早年、中年或晚年)的作品、在哪個事件觸發之後所寫、描寫的情物為何,都有助於自己去體會與琢磨想表達出來的音色。另外,「揣摩音色」這件事情是與自己的對話,就像慢跑時不斷為自己加油、克服每個難關一樣,唯有「慢練」、「勤練」、「用心練」才有可能找出好音色,看著時鐘練、算次數的這種帳面練習法可是沒辦法彈出「用心」的聲音的。

  • 詮釋

每個譜面上一定都有許多的「術語」供大家一個彈奏的方向,有些是作曲家自己寫上,有些是編者標上,這些術語一定要好好的理解透徹,因為這是除了音符之外,作曲家與演奏者第二條溝通的管道。網路、音樂辭典都能夠查找到這些常用的術語,要確切掌握出這些文字所強調的風格,就能對作品有更深的理解。

多聽不同演奏家的演出也是很好的參考,多方聆聽、並且與自己的老師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演奏方式,也是提高對作品掌握的好方法。

  • 表現力

了解了作品想要表達的意念、風格與情緒之後,再來就是100%地表達出這些想法,在這裡閉門造車是沒有幫助的,可以使用錄音、錄影、彩排、多彈奏給別人聽,得到聽眾與自己的回饋是對於表現力很重要也很寶貴的,帶著這些寶貴的建議再次練習,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的收穫。

  • 臨場控制

在演奏現場,與自家練習的琴房場地、鋼琴條件都不同,這時候就需要迅速而強大的「適應力」。這在平常也是可以練習的,多把握機會在不同的鋼琴、場地演奏,思考「這和我平常練習的音色有什麼不同?」,而不是只呆呆地彈奏,確實在不同的琴面上做出即時反應,才能做出最佳的控制力。

  • 正確的心態

最後,學音樂不是為了分數、名次。學音樂是一段與自己的對話,就像許多人跑馬拉松、運動不是為了贏,而是為了自我鍛鍊。如果能夠做到「自己也能好好欣賞自己演奏」的程度,那想當然爾別人也能夠沉醉其中。所以最重要的是一直不斷質問自己:「我夠好了嗎?我喜歡這種彈法嗎?」這才是學音樂路程中最重要的收穫。

 

最後,祝福大家在比賽的準備當中,都能夠收穫滿滿、不斷精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ericajo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