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常聽到學生、家長或是朋友說「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、比較有氣質」,或是「多聽莫札特會比較聰明」、「會演奏樂器會比較聰明」這種對音樂學習與欣賞大力推崇的話。這樣的話語當然聽起來無害,但是人云亦云多了,很容易會變成一種迷思。今天喬安用非常簡短的說明來解釋為什麼會有此一說。
 
音樂是抽象的,而且是「有經過精密組織的聲音」,所以當我們認真地聆賞音樂,而不是只當作背景聲音時,大腦需要不同區域的參與以解析不同的聲音訊息;然而,演奏音樂時,不只是單純聆賞,而是主動積極地「組織」聲音與「創造」聲音,這時候大腦與小腦可是合作進行著「全身鍛鍊 」。隨文附上兩張截自《迷戀音樂的腦》(Daniel J. Levetin著,王心瑩譯,2013)第248、249頁的圖片,可以更清楚瞭解其中的過程。
 
 

2.png

3.png

 

科學家發現,人們在演奏音樂時,大腦會整合不同區域的功能、以驚人的快速序列處理不同的訊息。另外,彈奏樂器需要同時動用大腦的多個區塊,特別是視覺、聽覺以及運動皮質。所以彈奏樂器的過程之中其實是相當「燒腦」的,不只是動用靈巧的手指而已,還需要眼、耳、心、口鼻(需要呼吸帶領樂句),彈鋼琴的更加辛苦,因為還要加上腳。
 
講了這麼多,知道一樣事物的好,也要常常使用它才會見效。想要讓科學家說的這些有益腦部功能的整合發生,是需要有紀律、有組織性的彈奏練習,持續的鍛鍊,才能夠得到加強。大家都知道健身需要持之以恆才會有漂亮的肌肉線條,同樣的道理,音樂的訓練也是。
 
所以想透過學習音樂變聰明、或是想透過學習音樂磨練耐心與毅力、防止老人癡呆...無論學音樂的動機是什麼,都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成。別光是想,快動手練琴吧!

 

arrow
arrow

    americajoa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